家長提問
孩子上了兩年的培訓班,平時也都讓他聽英語歌,看英語動畫片,但是發現他還是聽不懂,該怎么辦?——楊怡爸爸
孩子聽不懂英語,平時磨磨耳朵很重要。兒歌、童謠、動畫、繪本音頻都屬于磨耳朵的素材。
但磨耳朵并非像有些人理解的,就是隨便找來個資源心不在焉地聽。磨耳朵是一件很系統的事情,并且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做法。今天就來講一講孩子英語磨耳朵的方法。
磨耳朵的精聽和泛聽實際上并非以懂了多少為目的。
別人喜歡的兒歌你的孩子不喜歡完全不用聽,所謂10倍的資源供給完全可以找到適合孩子的資源。如果真的還沒找到,那么家長需要做的是反省自己的親子關系,從讀懂孩子這一步入手,而不是英語啟蒙的問題了。
孩子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磨耳朵方式。比如剛開始接觸英語的孩子尤其是中文已經有強勢的大孩子,排斥很正常。
磨耳朵第一步是為了解決排斥,讓他建立英語等于好玩這樣一個概念。
這是孩子今后對應于有內在動力的關鍵。這個時候,如果是聽兒歌童謠,完全可以作為背景音樂,家長在旁偷偷地觀察孩子的反應。這種做法要比一定要求孩子認真聽反復聽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當然凡事都有度。有的人會走極端,要么把音頻放上N個小時讓孩子厭倦,要么就是不知道及時轉換,幾首兒歌聽了好幾個月還在泛聽,結果讓孩子覺得聽力就是這么一回事。有的甚至弄幾本英文書的音頻隨便播放,孩子自己玩自己的,根本不被吸引。
我們所說的泛就是孩子還沒有明顯的喜歡上這個素材,所以沒要求反復聽。而所謂的精,是孩子喜歡上某個素材自發地要求反復。
精聽不以聽懂100%為目的。這個素材在目前的狀態下聽30遍可能只有30%的理解,但是隨著聽力時間的增加,聽別的素材提高的聽力辨音和聽力理解能力一樣可以促進對這個素材的理解。
如果過于追求100%的理解,就會陷入到我們過去的老路,要求孩子只能用這個,只能聽多少遍,會強制孩子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而這,很有可能會挫傷孩子對英語的興趣。我贊成在磨耳朵的過程中親子互動,并且認為親子互動會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但是我并不認為一定要把兒歌童謠拆開了大人唱給孩子聽才算有效,更不認為看動畫片的時候要大人一句句解釋孩子才能理解。
互動是情感交流,它更大的價值在于讓孩子獲得輕松愉悅的情感體驗,而情感體驗對于語言學習大有幫助。
互動過程與其說是教孩子,不如說是幫助孩子理解語境,加強對應。但需要注意的是,互動不可干擾孩子對原汁原味語音的正常吸收。孩子多次重復聽到的應該是原汁原味的完整英文輸入,而不是家長的中式英語。如果家長英語不好,僅僅幫助孩子對英畫面的中文幫助理解,也一樣有效果。
情境對應是磨耳朵的方式之一,不對應單純的聽音頻或者說裸聽也是磨耳朵的方式之一,不同的素材不同的階段具體方法會有不同。但是,語音輸入就是硬道理,時間積累就是評價指標。在此基礎上,有互動會激活,輸出更快,效果更好。
至于說磨耳朵的時間,我贊成細水長流。越小的孩子越有資格慢慢來。1歲寶寶每天半小時英文兒歌、童謠、親子閱讀的愉悅生活,到三、四歲的時候也能有幾百小時的積累了。這個時候再放到英文環境中,沉默期會大大縮短,很快就能互動交流了。
關于磨耳朵對專注力的影響,如果不把磨耳朵理解成心不在焉地瞎聽,而是把磨耳朵理解成結合孩子的需要提供他能接受的素材,那么磨耳朵是一個孩子 主動吸收的過程,自然和其他事情不能相互干擾,也不存在一心幾用的問題了。
當然有的時候孩子對于自己聽過多次的內容包括兒歌,邊玩邊聽也是很正常的。
有些家長從自己的角度總是擔心孩子聽不懂,所以一定要從簡單的資源開始,說這樣可以增強信心。
從目前我所接觸的孩子看,這種做法行得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必須且只能用這種方法。有些孩子抱著《神奇的校車》啃了幾個月,回頭再看別的素材,一下子就能懂百分之七八十。
總而言之,任何教育和孩子自身比起來,都沒有重要到為了教育效果而犧牲孩子健康成長的地步。所以大家在具體應用的時候,一定要記得觀察孩子的反應,孩子臉上樂開花,發自內心的熱愛,才是評價教育方式是否科學的標準。
讀懂孩子不容易,但是這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讀懂孩子就知道什么樣的方法什么樣的素材適合他。要想讀懂孩子,就要觀察孩子,研究規律。我們成長了,才能更好地伴隨孩子成長。
——(本文由網易外語達人安妮鮮花撰寫,點擊查看更多文章>> ——